想不到龍舟竟然是這么造出來的!
“五月五,龍舟鼓”。南方五月,蟬鳴荔熟,熱鬧的還有水中飛舞的龍舟。有熱鬧的龍舟競渡活動,也有精湛的龍舟制作技藝。
每年的農歷五月,南方大部分地區(qū)的龍舟景到來,為迎接“扒龍舟”比賽,龍舟制作也迎來了旺季。今天,咱們就來看看龍舟是怎么制作出來滴!
龍舟的結構分為龍頭、龍尾、龍骨、龍腸、冚板諸部分;活動部分則有木橈、龍梢、龍船鼓、雙銅鑼、龍棍及龍旗等飾物。
龍舟制作的工藝流程為:選龍骨 (主要選垂直的大杉樹做底骨) —起底(釘蝴蝶底,起蝴蝶底)—起水(拗彎龍骨,呈流線型)—打水平(中線定位,平衡蝴蝶底)—轉水(安裝擋水板)—做大旁—做橫擋(舟排骨)—做坐板—安龍腸—加固中腸(坐位與龍腸用竹片加固)—上桐油灰(板與板之間縫隙加固,防漏水)—刨光—涂清漆(使舟光滑)—制作安裝龍頭—安裝尾舵。一條龍舟制作時間為6—7天。
安龍腸,加固中腸(坐位與龍腸用竹片加固),上桐油灰(板與板之間縫隙加固,防漏水)
刨光,涂清漆(使舟光滑),制作安裝龍頭,安裝尾舵,一條龍舟制作時間為6—7天。
龍舟制作用材在民國之前用料主要是格木,為進口木料(緬甸、泰國、越南居多),材質堅固耐用,但船身重,舟行時阻力自然大;從民國以后到20世紀末近,用料主要是松木,船身已減輕,船速有所提高。近十多年來,船板用料已是杉木。杉木不及松木耐力,但重量輕,成舟吃水淺,舟速快。
在幾百年的龍舟制造過程中,經(jīng)歷了手工制作和機械化制作兩個時期。手工時期,開板、刨料等重體力工序,只能靠人手,勞累繁重;進入20世紀80年代后,體力繁重的工序已為電動器具所代勞了;以前龍舟用料尺寸,師傅全憑經(jīng)驗和記憶,到上世紀90年代,新型的龍舟廠從設計到數(shù)字庫,已使用電腦。
在上世紀80年代初,做龍舟成為當時南方部分地區(qū)最受村民歡迎的副業(yè),那個時候流行著“造舟的富過做船的,做船的富過種田的”的說法。
近年來,龍舟制造業(yè)面臨著諸多嚴峻考驗。不少龍舟制作師傅轉行另謀生計,制船“后繼乏人”,沒有年輕人愿意俯身工棚傳承這項傳統(tǒng)工藝,龍舟制作也陷入青黃不接的局面。年輕村民寧愿去工廠打工掙錢,也不愿意學制作龍舟。另外,造龍舟受季節(jié)影響,收入不受保障等原因,也讓年輕人不敢涉足。
民國時期,有一天有一個買主到某村子里重金求船,坦言要次日交貨,當天夜晚,村子里緊急召集所有龍舟制作師傅(當時沒有專門的龍舟制造廠,造船師傅聚合視生意而定),分工合作、分秒不怠,徹夜不眠,第二天就交了船,那只船日后多次奪冠,被稱作“過天星”(快如流星的意思)。一夜裝一條龍船成為中堂造龍舟的典范,流傳至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