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“龍的傳人”是如何制作龍舟的
賽龍舟在中國南方地區(qū)普遍存在,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相關的習俗,關于賽龍舟的起源,有很多說法,比如
古代賽龍舟主要目的是為了祭祀,而如今的賽龍舟更像是一場水上運動,全國多地都會舉辦類似的比賽。
若能親臨現(xiàn)場觀看一場賽龍舟,你一定會被緊張的賽事所感染,人與人相互配合發(fā)揮到了極致。
船面上鼓在最中央,兩旁劃的人要聽鼓聲,兩頭是梢槳靠此端正舵向,所以俗語說“鼓是令,梢是命”。
賽龍舟比賽固然精彩,但也不要忽略了撐起這場賽事的龍舟本身,說起龍舟制作,不得不提東莞中堂。
龍舟制作技藝是一種古老的傳統(tǒng)手工技藝,歷來廣東省東莞市的中堂鎮(zhèn)都是龍舟制作之鄉(xiāng)。
中堂制作的龍舟主要為龍頭高高翹起的“大頭龍”,看上去器宇軒昂威風凜凜,該型龍舟細長形似柳葉,可乘劃手56人。其結構分為龍頭、龍尾、龍骨、龍腸、冚板諸部分。
龍舟制作的工藝流程為:選底骨(龍骨)—起底—起水—打水平—轉水—做大旁—做橫擋—做坐板—安龍腸—加固中腸—上桐油灰—刨光—涂清漆—制作安裝龍頭—安裝尾舵。
中堂制作的龍舟,設計精心,尺寸準確,用料上乘,結實、威武、流暢,工藝精湛,非常受民眾喜愛。
中國是龍之鄉(xiāng)也是龍舟之鄉(xiāng),龍舟有數(shù)千年歷史,龍舟在古人眼中是龍之化身,龍舟是龍舟競渡的載體,所以龍舟制作不僅關系到比賽,更關系到歷史的傳承,傳統(tǒng)文化的發(fā)揚光大。
從良木到龍舟和數(shù)百年前一樣,歷經(jīng)數(shù)十道工序,需要6個工人同時做工,花費20天左右時間。
其中手工制作龍頭是甚為復雜的細致活,要經(jīng)歷設計、選木、開料、勾畫、雕刻、打磨、上漆等十多道繁瑣工序。
除此之外再釘入上百斤鐵釘,耗去6立方木材,無數(shù)次手工的打磨、撫平和拼接,方才能成龍形,這種民間傳統(tǒng)的手工制作龍舟方法一直延續(xù)至今。
中堂鎮(zhèn)是東莞市及鄰近市縣唯一有龍舟制作坊的鎮(zhèn)區(qū),在2008年龍舟制作技藝也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(chǎn)名錄。
近年來龍舟制作技藝仍難逃后繼無人的尷尬,不過龍舟競技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,龍舟的需求量和愛好者也在不斷增加。
隨著龍舟制作工藝水平的提高,龍舟也得到了更好的發(fā)揚和傳承,只有守住一份寂寞才能留住一份絢爛。